索 引 號: | K13651684/2021-127836 | 主題分類: | 農業、林業、水利 |
組配分類: | 解讀材料 | 體裁分類: | 其他 |
發布機構: | 溧水區農業農村局 | 生成日期: | 2021-11-30 |
生效日期: | 廢止日期: | ||
信息名稱: | 《關于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的政策解讀 | ||
文 號: | 關 鍵 詞: | 共建;農業科技;智慧;種質資源 | |
內容概覽: | |||
在線鏈接地址: | |||
文件下載: | |||
《關于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的政策解讀
根據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關于公布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的通知》要求,為進一步加強與對口技術單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交流合作,扎實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以下簡稱“先行縣”)共建工作,結合溧水實際,經溧水區人民政府同意,溧水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制定并印發了《關于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溧政辦發〔2021〕71號,以下簡稱《實施意見》),現對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實施意見》的制訂依據
1、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工作的通知》(農辦科〔2021〕10號)。
2、《關于公布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名單的通知》(農科(推廣)函〔2021〕10號)。
二、《實施意見》的主要目標
兩年內,率先完成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掛牌,區內農業主導產業更加鮮明,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高。構建“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區域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9%;建成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立可持續的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全面推進標準化集約化農業生產體系、科學標準的加工體系、農田面源污染防控等技術體系;顯著提高農業科技培訓覆蓋面和農業科技人才比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75%;堅持“三品”同創,加強農產品質量追溯建設。全區農業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 “溧水樣板”。
三、《實施意見》的基本原則
——堅持分工協作。充分發揮區委、區政府的主導作用,江蘇省農科院科技支持引領作用,上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作用和經營主體的自主動能,匯聚各方資源,統籌兼顧、分工協作,提高先行縣共建工作的深度、廣度和維度,形成共建合力。
——堅持優先發展。把先行縣共建工作擺在優先位置,在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制度保障等方面優先考慮,確保先行縣共建工作各項決策部署即傳即達。
——堅持需求導向。立足經營主體、涉農企業、廣大農戶的實際技術需求,開展對口技術支持,通過解決技術難題,讓技術轉換為效益,提高群眾收益,享受科技紅利。
——堅持主導產業。聚焦豐富的農業資源優勢和稻米、五莓、特種水產、蔬菜等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通過共建技術平臺、創立聯合體,延伸加工鏈、補齊物流鏈、強化農業數字信息化建設等,推動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堅持生態保護。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謀劃、協調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循環農業的推廣,堅持生態優先,讓大美鄉村成為溧水代名詞。
四、《實施意見》的工作要求
(一)建立技術服務平臺、成立創新聯合體,助推農業產業發展
一是以南京國家農高區為核心,圍繞優異種質資源、新品種,建立工廠化種苗繁育中心,打造分子設計育種與種子種苗創新基地,建設“植物新品種表型智能觀測中心”“生物種質資源分子指紋檢測中心”“種質資源創新利用工程中心”“種苗繁育創新中心”等研發與應用平臺。依托省農科院技術支持先期建設200畝高標準草莓育種基地,擴大建設南粳46原種繁育基地300畝,建設蔬菜試驗田200畝、林果觀賞苗木100畝和非轉基因抗除草劑種質。加強種業企業科技創新,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行動,發揮長三角種業發展聯盟作用,加強與長三角地區企業和科院院校開展種業合作,進一步加強特色種質資源引進,打造種質資源庫。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發揮種質資源保護與新品種先行示范推廣引領作用。二是圍繞現代種業、綠色生產、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加快推進科研院校與企業共同成立創新聯合體,實現產學研用快速轉化。推動省農科院與企業共同成立的6個創新聯合體入駐溧水,包括江蘇省設施果蔬智能生產、稻麥“種、藥、肥”一體化、江蘇省高品質番茄育種、家禽智能化立體養殖、江蘇生物可降解育秧基質盤及應用、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種子處理防治技術等。
(二)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短板,提高農產品供給水平
一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通過推進糧食增產增效、加快恢復生豬生產保供能力、加大百畝連片魚池改造等,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業,加快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從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從單鏈發展向產業融合轉變,建設中國(南京)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針對稻米、蔬菜、五莓、水產等特色產業,加強集聚區專用原料基地建設,完善集聚區內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糧食烘干倉儲配套設施建設,推動糧食加工企業升級。改善蔬果產品加工能力,增強蔬果產品產地初加工,推進蔬果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蔬果加工示范企業。二是統籌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布局。支持南京國家農高區建設產品冷鏈物流,建設一批具備低溫倉儲、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轉集散和分撥配送等功能的冷鏈物流園區,引進培育一批大型冷鏈物流龍頭企業,扶持建設一批地頭冷庫、田頭貯藏、產地清潔化生產設施,提升農產品商品化處理能力和設施設備使用效率,建設覆蓋農產品全產業鏈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
(三)聚焦農業園區升級,打造智慧農業試驗區
圍繞農產品加工、智慧綠色農業、未來食品研發、主導產業等發展方向,引進一批農業高科技、高質量項目入駐。實行“一區多園”,重點支持南京國家農高區核心園區建設,其他鎮街各園區根據現有主導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尋求科技支持,優化園區產業鏈,提高園區價值鏈,推動南京國家農高區、洪藍、和鳳等7個國家、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提檔升級。
(四)強化數字信息引領,推動“智慧農業”建設
加快農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創新,開展智慧農業核心技術協同突破,打造“農業數據智能決策指揮中心”“農業傳感器及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長三角農業科技服務數據智能研究中心”“5G+智慧農場”等應用平臺,在農業領域激發數據潛力、深耕智能應用,加速傳統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水平,建設一批“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智慧果園”。同時,鼓勵農業經營主體推進物聯網、智能裝備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因地制宜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網絡化、綠色化、標準化生產。
(五)開展生態環保技術革新,著力推廣生態循環農業
一是以南京國家農高區亞夫工作室和省農科院規劃設計的晶橋芝山省級生態循環示范村建設項目作為試點推廣,打造芝山村生態高端農業品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依托省農科院編制溧水區生態循環農業方案,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再循環”為原則,優化產業結構,節約農業資源,提高產出效益,構建起資源節約、生產清潔、廢物循環利用、產品安全優質的農業生態循環發展路徑,打造新型的多層次循環農業生態系統,實現“生態效益高、農產品附加值高、產業技術含量高、生產經營模式好”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格局。
(六)加強聯合協助,培育新型經營主體
落實專家團隊、涉農科技型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穩定對接機制。制定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相關政策,培育壯大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探索實行科研項目“揭牌掛帥”制,加大對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著力解決南京國家農高區產業發展面臨的技術需求、技術難題。開展示范家庭農場創建,培育一批家庭農場和千名青年農場主。強化農民合作社質量,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
(七)培育一批引進一批,壯大農業人才隊伍
依托江蘇省農科院、南京國家農高區鄉村振興學院和長三角鄉村振興研究院,整合校地資源,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持”。支持南京國家農高區組建江蘇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市場,加速產業人才集聚,引進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充實農業人才隊伍。同時,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組建農業技術指導服務隊,通過創設工作站、舉辦培訓班、深入第一線等開展多元化指導服務。
(八)增強科技創新賦能,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圍繞南京國家農高區綠色智慧農業定位,培育壯大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增強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深化產教融合,共同探索“高校院所+農高區+資本”等新模式,支持高校院所建設技術轉移中心,打通政產學研深度融合通道、市場化運作通道和人才成長通道,促進科研成果就地轉化。與省農科院合作建立農業重大功能性科技研發平臺和成果轉化平臺,加快推進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作物表型組學研究、健康農業研究院等項目建設,以及在南京國家農高區開展“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試點,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
五、《實施意見》的組織實施
1.政策保障。全面執行《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溧委辦發〔2021〕1號)、《南京國家農高區關于支持種業發展獎勵政策(試行)辦法》(寧農高管〔2021〕2號)和《南京國家農高區“一區多園”建設管理實施意見》(寧農高管〔2021〕4號)等文件精神,整合現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重點支持先行縣相關項目落實實施。
2.資金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區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先行縣共建工作,爭取市級以上農業科技項目資金用于先行縣創建。同時,積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集體資金投入先行縣共建工作。
3.人才保障。鼓勵科研院所、有關部門、企業等廣泛參與先行縣共建工作,組建一批先行縣共建工作指導服務隊伍,切實幫助企業或農民解決生產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先行縣發展保駕護航。
4.宣傳保障。及時收集、總結、宣傳共建工作的進度、亮點,利用媒體、期刊和網站等方式宣傳先行縣共建工作中的技術知識、經驗做法和亮點典范,為共建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